从乌克兰战争看苏-25
在乌克兰战争中,俄军苏-25屡屡被击落,引起人们的疑惑:苏-25的生存力到底有多强?现代战场上,强击机到底起什么作用?中国需要苏-25吗?
强击机和是在二战中产生的,最著名的二战强击机是伊尔-2,皮糙肉厚,火力强大。
A-10和苏-25代表了现代强击机的两条路线
当代强击机以美国A-10和苏联苏-25为代表。A-10在美国成为传奇,苏-25也在前苏联国家继续使用,但两者有显著差别。有趣的是,A-10更像伊尔-2的传人,而苏-25反而像不俯冲的“斯图卡”轻型轰炸机。
A-10是美国70-80年代“空地一体战”思想指导下的空中反坦克平台,主要火力是一门7管GAU-8/A 30毫米转管炮,后座力巨大,使得飞机整个围绕着航炮设计,正常起飞重量接近14吨,与F-16相当,一点也不轻型。
A-10的赫赫威名当来来自这门变态的航炮
但那门传奇式的30毫米转管炮名不副实,准头和击毁坦克的能力不足。按规定,在目标1220米外射击时,80%的炮弹散布在瞄准线周围12.2米的圆内,折算到浅俯冲中面对坦克目标,平均命中率只有28%。这还是无防空火力干扰和静止目标的情况。贫铀弹药还有“击中但不击毁”的问题,在实测中,在800-1300米距离上,对坦克目标只取得了3.8%的击毁率。
这辆M113被A-10打得“透心凉”,但M113是铝装甲,本来就不经打
这辆M48在试验中被打得遍体鳞伤,但大部分命中都是击中但不击毁
在一次测试中,A-10模拟攻击一个苏军坦克连(用M48代替,估计是10辆坦克列成直线,模拟行军状态),9个架次从平均895米距离上对坦克进行射击,平均短点射0.96秒,共发射炮弹595发,只有103发直接命中目标,其中17发击穿。最后结果是:1辆完全没有被击中,其余都有不同程度损伤,但没有任何一辆达到“被击毁”的程度。
A-10打软目标也没有奇效。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一次战斗中,英军步兵在进攻塔利班防守的小村时突入后被打退,留下受伤士兵被塔利班火力阻断退路,困在村里。英军“阿帕奇”反复射击,只能暂时压住塔利班的火力,不足以掩护村外部队冲进去救人。“阿帕奇”弹药打光后,呼叫A-10,也是一样,到弹药打光也只能暂时压住塔利班的火力。最后是“阿帕奇”飞行员冒险飞入,直接降落在受伤士兵的附近,把伤员绑在机侧起落架舱上的“凸台”上,才把伤员救了出来。飞行员为此获得杰出飞行十字勋章。
苏-25与A-10不同,30炮来自战斗机航炮,威力还不如A-10的,只能打暴露的软目标,主要火力来自火箭弹和炸弹。
A-10和苏-25都有钛装甲,发动机还有专门的防止二次损坏的设计,避免被击中后涡轮盘碎裂的危害比弹片还大的问题,能抵挡轻武器的射击,但挡不住肩射防空导弹的攻击。在乌克兰战场上,苏-25一再被击落,已经说明问题了。A-10运气好,美国空军从来都是现夺取制空权,A-10没有必要在危险中低空低速扫射,要么躲在中空用炸弹和导弹打,这时与战斗轰炸机无异,要么挑软柿子捏,但依然是海湾战争中盟军固定翼飞机里损失最多的,20多天内有5架A-10被击落,1架被击伤后迫降报废,共有2名飞行员丧生,3名被俘。
强击机也好,轻型轰炸机也好,要点是用简单、低成本的航炮和炸弹、火箭弹的舔地狂魔。问题是,这需要低空低速视距内攻击。A-10的典型射击距离是1000米左右,苏-25用火箭弹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,投炸弹就更近了。但这个打法对付塔利班都提心吊胆,对付正规军就是自找没趣了。
A-10是冷战高峰美国空军刷参与感的必须。那时一切以中欧反坦克作战为中心,F-15一磅也不用于对地攻击,F-16还是不够直接,A-10是空军的贡献,也是空地一体战的一部分。这也是苏联空军从“前线防空军”转为空地兼用的时代,苏-24不够直接,需要更加低成本、便于前线部署的苏-25。苏-25也确实皮实,号称加柴油都能起飞。
A-10在美国空军里能顶住几十年退役压力而不退,不是因为多有用,而是因为高度政治化了。这是美国陆军的“免费”贴身空中火力,开支由空军出,空中掩护由空军负责,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低空火力远比连“嗖”的一声都不一定听得见的导弹、炸弹来得放心,战场生存力就不是陆军关心的问题了。在乌克兰战争中,有美国国会议员责问:为什么不派两个中队A-10去,把停在公路上几天不动窝的几十公里长的俄军车队舔几遍?美国空军不便出面,何不直接送给乌克兰?议员老爷可能忘记了,还没等A-10进入1000米的直接射击距离,早被俄军战斗机、防空导弹打下来几遍了。
实际上,A-10在对地支援方面的有用性也可以从美国海军陆战队看出来。A-10要上舰不难,平直翼的升阻比高,舰上起飞、着陆都有天然优势。陆战队相对缺乏重炮、坦克,上陆后对于贴身火力支援的要求比陆军更高,但陆战队连心都没有动过,义无反顾地直奔F-18C/D,尤其是双座的F-18D,用于对地攻击。美国海军的F-18D还主要是战斗教练机。
强击机的用途是舔地,只要目的达到了,用什么舔地其实不重要。在地上,榴弹炮的增程炮弹的射程越来越远,制导技术也使得距离引起的散布不再是问题。远程火箭炮的射程更大。制导炮弹和火箭弹的成本当然更高,但强击机本身的成本不说,出动和需要的防空压制的成本也要算入作战成本内,强击机必须要用视距外制导弹药的话,更是没有成本优势。
另一方面,炸弹的威力总是比炮弹更大,但战斗机投放的炸弹与强击机投放没有不同,只要有适当的目标指引,精度、及时性相同。
目标指引由无人机和网络化、数字化战场提供,强击机不顾危险地低空低速抵近盘旋的时代过去了,在皮糙肉厚的强击机也挡不住防空导弹和自行高炮。
在低烈度作战中,制导炮弹、制导炸弹都有点牛刀杀鸡了,但武直和武装无人机足以实行降维打击。
苏-25(和A-10)这样的强击机在现代战场上已经缺乏足够的生存力了,作用完全可以由战斗机到火炮到武直到无人机取代,中国不需要A-10或者苏-25吗,至少是不急需。
支持原创,分享、点赞、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